10月的国考新政像往公考圈扔了颗“信号弹”——30多年没变的“35岁报考上限”首次松绑,一般考生可到38岁,应届硕博更是放宽至43岁。这波调整还没降温,江苏、四川、广东的2026省考就踩着“同频节奏”跟了上来,把“年龄门槛”的松动从中央延伸到了地方。

先看江苏。省委组织部刚发布的2026省考公告里,8179个岗位的年龄要求写得明明白白:18到38周岁(198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出生),要是2026年应届的硕士、博士,还能放宽到43周岁(1981年11月以后出生)。要知道去年江苏的上限还是35岁,硕博40岁,今年直接“涨”了3岁,相当于给不少“超龄边缘人”打开了门。

四川的动作更紧。10月29日挂出的公告里,10998人的招录计划同步放宽年龄:普通考生38岁以下,应届硕博到43岁,连报名都已经在10月30日启动了。公告里特意提了“呼应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”,潜台词很实在——既然退休年龄都往后推了,招人的年龄为啥不能跟着“灵活点”?

广东则是更早的“跟进者”。10月19日的公告就明确,报考年龄是18至38周岁(1986年10月20日至2007年10月19日出生),应届硕博同样放宽到43岁,几乎和国考的时间节点“严丝合缝”。

其实这场“年龄调整”的背后,是现实需求推着政策“往前走”。30年前定“35岁上限”,是为了选拔年轻人才;可现在不一样了——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.2年涨到2023年的11.3年,很多人读完研都快30了,35岁刚积累点工作经验就“被挡在公考门外”;再加上人口老龄化加剧,公务员队伍也需要更丰富的年龄结构,毕竟处理基层问题、应对复杂情况,“经验”有时候比“年轻”更管用。

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重庆同行说的:“以前采访乡镇公务员,他们总说‘年轻人留不住’,现在放宽年龄,说不定能吸引一批有社会经验的人进来——比如做过销售的会沟通,做过HR的懂协调,这些能力比‘白纸一张’更实用。”

网上的讨论也很真实:有人兴奋“终于有机会了”,比如36岁的职场人说“之前看岗位表只能叹气,现在打算报江苏的街道办”;也有人担心“竞争更激烈”,但更多人觉得“这才是公平——能力不该被年龄卡脖子”。

从国考到省考的“年龄松绑”,不是“降低标准”,而是“回归本质”——公务员选拔的核心从来不是“年龄”,而是“能不能干好活”。就像公告里写的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”,德是品格,才是能力,年龄不过是个“参考线”。

接下来说不定会有更多省份跟进,而那些曾经被“35岁”挡住的人,终于能对着省考公告说一句:“这次,我准备好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