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路透社的提问把目光锁在了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的“首秀政策”上——上任没几天,她就明确表示“将提高日本防卫开支”。面对这个敏感问题,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,一下戳中了地区安全的“最痛点”。
“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,日本军事安全动向一直备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。”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,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所有人心里的“历史抽屉”——70多年前,日本铁蹄踏遍亚洲的苦难、南京大的血泪、731部队的,这些记忆从不是“过去时”,而是刻在邻国骨子里的“安全敏感开关”。
有人可能会说“日本有权提升防卫能力”,但问题恰恰出在“历史阴影”里:当“提升”突破了“专守防卫”的承诺,当“能力”朝着“攻击性”方向倾斜,这就不再是“主权”的事,而是地区安全的“红线”。这些年日方的动作大家都看在眼里:防卫预算连续12年涨,去年已达6.8万亿日元;武器出口限制从“严格禁止”变“灵活放宽”;甚至有人公然喊出“拥有攻击型武器”——每一步都在挑动地区安全的神经。高市早苗的“提防卫开支”表态,不过是把这种“倾向”摆到了明面上。
今年刚好是抗战胜利80周年。上个月我去南京大纪念馆,看到墙上密密麻麻的受害者名字,讲解员说“每一笔都是不能忘却的痛”——那一刻突然懂了,中方的回应从不是“反对”,是“提醒”:当曾经的侵略者试图重启军事扩张的按钮,我们没有理由不警惕,因为和平从不是“等来的”,是要“防出来的”。
郭嘉昆最后那句话,其实是给日本指了条最实在的路:“深刻反省侵略历史,坚持走和平道路,在军事安全领域谨言慎行。”道理很简单——一个不敢直面历史的国家,再先进的武器也换不来邻国的信任;一个不守住和平底线的国家,再高的防卫开支也买不来真正的安全。
说到底,中方的回应从来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政策,而是在守着地区安全的“基本盘”:历史是面镜子,照见过去的苦难,也照见未来的底线——和平不是口号,是要刻在每个国家骨子里的“敬畏”。而日本要想真正融入地区,首先得解开“历史”这道最关键的“心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