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在湘湖西山游步道爬山的郑女士,至今想起那幕还攥紧了手心——三四只猴子突然从路边灌木丛里窜出来,离她不到一米远,小猴子蹦跳着往她脚边凑,她攥着登山杖僵在原地,“大气都不敢出,就怕动一下引它们扑过来”。

这场“近距离遭遇”,最近成了湘湖市民的“日常议题”。有人开车经过先照寺附近的窄路,十来只猴子慢悠悠占着车道“散步”,逼得车辆只能龟速挪;有人在湖边步道拍照,突然一只猴子跳到长椅上,盯着她手里的饮料瓶晃尾巴,吓得她赶紧把东西塞进包里往后退。湘湖山林里的猴子住了好多年,可最近“下山”的次数越来越多,原本的“生态小惊喜”,慢慢变成了“安全小隐患”。

其实这不是湘湖独有的难题。峨眉山的“猴霸”要配专职“猴管”巡逻,海南万宁曾有猴子拖拽婴儿被送动物园,黔灵山的“强盗猴”总抢游客东西——人猴相遇的背后,从来都是一道“保护与管理的平衡题”:既要留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,也要守住人类的安全线。

市民的疑问很直接:“谁来管这些猴子?”湘湖管委会的回应里藏着无奈:接到投诉后对接了多个部门,人伤猴找森林公安,猴子救助归农业农村局,可“日常怎么管猴子”,暂时没哪个部门能接下这个“烫手山芋”。农业农村局也有难处:应急处置时,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,猴子早顺着山林跑没影了,只能靠联动街道和景区“赶趟儿”。

眼下能做的,是景区周边立起的警示牌——红底白字写着“请勿投喂、远离猴群”,还有广播循环提醒“保持安全距离”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也反复强调:遇到猴子别逗、别喂、别赶,真要是凑得太近有危险,赶紧打110——毕竟,逼急了猴子,受伤的是自己;吓着了猴子,也违背了保护的初衷。

湘湖的山林里还能听见猴子的叫声,那是生态向好的信号。可如何让这些“山中邻居”不越界,让市民的安全感不“掉线”,还得等管理的“补位”。毕竟,好的生态从不是“放任不管”,而是“管得有数”——既要留住猴子的家,也要守住人的安全线。

就像郑女士说的:“其实我也喜欢看猴子在山里跳,但要是能离步道远点儿,大家都踏实。”这话里藏着最实在的期待:让猴子归山林,让人归安心,才是最好的“邻居关系”。

杭州湘湖有猴群“下山”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