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3、2、1,开!”耳机里传来指令的瞬间,张超群的手腕微微下沉,借着返回舱自身的重量轻轻一扳,舱门发出一声闷响,紧接着漏出一道暖黄的光。“外面冷吗?”舱内传来陈冬的声音,带着点刚从太空回来的沙哑,张超群赶紧把早就焐在怀里的保暖面罩递进去,指尖碰到陈冬手套的瞬间,两个人都笑了——那手套上还留着太空舱里的温度,像极了出发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大家围在一起吃的热饺子的温度。

这一幕被张超群头盔上的第一视角摄像头拍了下来:面罩上的雾气逐渐散成小水珠,顺着面罩边缘滴在沙地上;舱门打开的瞬间,风突然灌进来,把陈冬的航天服领口吹得鼓起来;远处的搜救队员举着强光手电跑过来,光束里的沙尘像撒了一把星星——而这一切,都被同步传到了全国观众的手机屏幕上。

第一视角开返回舱舱门

“看直播时我攥着遥控器的手都出汗了”,有网友在评论里留言,“当舱门掀开的瞬间,我妈突然说‘你小时候放学回家,我也是这样站在门口等你推门’”;还有位在北京航天城工作的年轻人发了条微博:“早上刚帮师傅整理完返回舱的维修记录,晚上就看见师傅在群里发‘我当年开舱时,舱门锈得要踹三脚,现在的返回舱,手柄上连个指纹都没留’”;更有退休的老开舱手给央视军事发来了语音:“超群这孩子,去年跟我学的时候,还在训练舱里摔过一跤——现在看他开舱的动作,比我当年稳多了。”

其实哪有什么“天生稳”?张超群的作训服口袋里还装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写着“返回舱倒扣角度37度时,手柄发力点应向左偏2厘米”——那是前天训练时,指导员用马克笔写在他手背上的,后来被汗水浸得晕开,他就抄在纸条上,贴在训练舱的门把手上。为了模拟夜间着陆的光线,他在训练时戴了三天的夜视仪,直到能仅凭手柄的纹路认出“哪个是开舱锁”“哪个是应急阀”。

第一视角开返回舱舱门

当蔡旭哲的头从舱门探出来时,张超群赶紧把提前准备好的防寒服披上——那衣服是早上刚从后勤保障车拿出来的,还带着暖风机的温度。“回家了!”蔡旭哲笑着拍了拍张超群的肩膀,声音里带着点哽咽,张超群突然想起早上出发前,妻子给他发的消息:“儿子说,等爸爸回来,要开家里的门接他。”

风还在吹,但着陆场上的灯已经亮得像星星。开舱手的第一视角镜头里,最后定格的是航天员挥手的背影——他们穿着白色的航天服,踩着沙地上的脚印,一步步走向等待已久的救护车。而屏幕外的我们,看着这帧画面,突然懂了“回家”的意义:不是华丽的仪式,不是响亮的掌声,是开舱手磨起茧的指尖,是提前焐热的防寒服,是千千万万人“等你回来”的目光,攒成了最温暖的“舱门”。

第一视角开返回舱舱门

当最后一位航天员坐进救护车,张超群摘下头盔,抹了一把脸上的汗。他掏出手机,给妻子发了条消息:“我接完‘大英雄’了,今晚回家,换你开家门接我。” 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,远处的指挥车传来欢呼声——神十四乘组,安全回家;而我们,又一次,在第一视角里,看见了“中国航天”最动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