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去超市买菜的路上,遇到自称“实习生抽最后一单业绩”的年轻人;停车场里碰到开奔驰卖“展会剩茶”的商人;小区门口摆着“珍藏集邮册”的老人——这些你或许眼熟的“街头小事”,藏着北京警方刚撕开的诈套儿。
11月16日,北京警方公开三起典型案件,全是专挑普通人“心软”“贪小”下的手:
第一套:“豪车+展会”包装的“清货茶商”,卖的是20块成本的劣质茶
上个月,市民李先生在国贸某酒店停车场取车,被两个穿假Burberry、戴仿 Rolex 的男人叫住:“哥,我们是茶叶展的供应商,剩下几盒‘金骏眉’,原价1000一盒,现200清了,您带两盒?”看对方开着二手奔驰,包装印着“2025北京国际茶展特供”,李先生觉得“开豪车的不会小钱”,买了5盒。结果回家一泡,茶渣像碎纸,水发苦——找朋友鉴定,是成本不到20块的“边角料茶”。
警方顺着线索摸出7人团伙:他们租豪车、买假名牌,专门蹲展会、高端酒店周边,把劣质茶装成“展会余货”,专“觉得开豪车有信誉”的人。目前这伙人全被刑拘。
第二套:“实习生+连环围堵”的“业绩笔”,坑的是外地人的同情心
刚从石家庄来京的小张更冤:上周出北京站,被两个扎马尾、背帆布包的“小姑娘”拽住,眼泪汪汪说“我们是教育公司实习的,卖不完10套笔就没工资,哥你帮买一套行吗?我回头转你钱”。小张心软买了一套,刚要走,又冲过来6个同样打扮的人,围着他说“再帮我凑一套呗”“我也差最后一单”。不到半小时,小张花了8000块买了8套笔——等他要退款,对方瞬间变脸:“谁答应过退钱?”
警方后来查到,这是个跨5省流窜的团伙,“实习生”都是伪装的,得手后立刻换城市。最终民警跑了河北、山东、河南,把8个人全抓了,还搜出他们的“话术手册”:第一条就是“找刚下火车的外地人,警惕性低”。
第三套:“老人+托儿”的“珍藏集邮册”,的是中老年人的信任
住在朝阳的陈先生更窝火:上周去小区超市买菜,看到个穿旧外套的老人蹲在地上,面前摆着本“1980年猴票珍藏册”。老人说“老伴儿住院要手术,这是我藏了30年的宝贝,原价1万2,现在4800卖”。旁边还站着两个“路人”帮腔:“这猴票我在邮市见过,值这个价!”陈先生信了,当场转了钱——结果回家查,邮票是仿冒的,印刷线都歪了。
警方顺藤摸瓜,抓住3个分工明确的嫌疑人:一人装“卖藏品的老人”,另外两个当“托儿”,集邮册是从义乌批发的,成本不到100块。
警方提醒:这三类套路,全戳你“软肋”
北京警方说,街头诈的核心就是“用场景降低警惕”:要么用“实习生”“老人”打“同情牌”,要么用“豪车”“展会”打“信任牌”,要么用“低价清货”打“贪小牌”。而他们的目标,就是觉得“这么点钱不会被”“对方看起来不像坏人”的普通人。
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:
- 街头遇到主动搭讪的“求助”“清货”,先问自己“他为啥偏找我?”;
- 买“低价名品”前,先查下“正常价多少”;
- 被了立刻打110,保留聊天记录、付款凭证——警方说,这类团伙虽流窜,但证据在就能揪出来。
说到底,街头套路再花,也敌不过“多问一句”“多等三秒”的理性。那些看起来“刚好遇见你”的“好事”,说不定早就在某个小旅馆里,被一群人商量好了怎么“吃”你。